桑黃( Inonotus sanghuang) 是一類重要藥用真菌的俗稱,也是目前藥用真菌研究的一個熱點。桑黃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中藥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的“桑耳”,桑黃一詞最早出自唐初甄權(quán)所著《藥性論》。
關(guān)于“桑黃”的藥用功能,各種本草著作中均有詳細記載,其主要功能有治療痢疾、盜汗、血崩、血淋、臍腹?jié)础⒚摳貫a血、帶下、閉經(jīng)、止瀉、延年等?!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將桑黃描述為“久服輕身不老延年”,可理解為桑黃還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統(tǒng)機能等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因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導致當?shù)匕┌Y病例猛增。長崎女島因種桑養(yǎng)蠶而盛產(chǎn)“桑黃”,被疏散移居到此的居民由于服用桑黃治療狀況較好,且癌癥患者也較少,后來的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桑黃”具有抗腫瘤功能。
“桑黃”的現(xiàn)代藥理活性主要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抗腫瘤、抗菌、保肝、降低血脂、預防和治療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抑制尿酸和抗過敏等。
目前,對桑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并以韓國居多。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hwang。日本人稱“桑黃”為meshimakobu,meshima 是女島,kobu 則是瘤的意思。過去女島之桑樹( Morus alba) 盛產(chǎn)“桑黃”,形狀似瘤,由此得其名。我國臺灣山區(qū)民眾則稱桑黃為桑仔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