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簡稱木耳,別名有云耳、光木耳、細木耳、黑菜、耳子、木蛾、木樅、樹雞等,李時珍《本草綱木》解釋:“(木耳)曰耳曰蛾,形象也……曰雞曰樅,因味似也。”古人對“樹雞”還另有一解釋:“樹雞,木耳之大者。”大概是因為稱“樹雞”的木耳質(zhì)優(yōu),故它在古人詩文中屢有反映。例如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韓愈(768年-824年)有《答道士寄樹雞》一詩;宋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蘇軾(1037年-1101年)有“黃菘養(yǎng)土羔,老槐生樹雞”之詩句。
中國古人食用和栽培黑木耳,年代久遠,他們發(fā)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中許多樹木枯腐之后都會生長著寄生的木耳,而生成于不同樹種腐樹干的木耳,其質(zhì)量也有出入,李時珍就曾指出,“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不審。”正因有此種認(rèn)識,古人主要采食生長于桑、槐、楮、榆、柳五種腐樹干上的木耳,稱“五木耳”,另也采食生長于棗、柞等樹干上的木耳。
在中國人民飲食和食療史上,木耳的菜譜繁多。6世紀(jì)中期,北魏農(nóng)學(xué)家賈思勰撰成的《齊民要術(shù)》,最早對木耳菜譜之一的“木耳菹”做法作了較具體記述:采集長成于棗樹,或桑樹,或榆樹,或柳樹干上的濕軟木耳,放入水中煮至五沸以消除其腥味,然后把木耳撈起置于冷水里淘洗潔凈,再用酸漿水過一遍,沖洗凈,取出本耳切成細條,最后同豆豉汁、醬油、米醋、生姜末、花椒末以及少量胡荽、蔥白一道拌勻,食之“甚滑美”。
古人以黑木耳作蔬菜食用過程中,逐漸察覺到它對人體有滋養(yǎng)強壯、清肺益氣、生津補血、去瘀生新、潤腸通便等功用,因而木耳早已被用于某些疾病的輔助治療。例如,缺鐵性貧血者,可煮食黑木耳和紅棗;月經(jīng)量多者可煮食黑木耳和紅糖;便秘、痔瘡出血,可煮食黑木耳和柿餅;脫肛可煮食黑木耳和黃花菜,等等。
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xué)知識可知,黑木耳屬擔(dān)子菌綱木耳科。木耳菌絲生長于腐木或其他基質(zhì)所形成的子實體,外觀分別有紅褐色、棕褐色、黑褐色等,其實質(zhì)為半透明的膠質(zhì),所含成分依生長的不同樹種而不盡一致。通常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卵碗脂、腦磷脂、鞘磷脂、多種維生素、植物膠原、食物纖維、甘露聚糖、木糖、葡萄糖、發(fā)酵素、生物堿、碘、硒、鉀、鈉、鈣、磷、鎂等。
黑木耳能降低血小板凝集性,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很有益于防治冠心病與腦中風(fēng)。黑木耳的植物膠原有很強的吸附力,它在腸道內(nèi)能把誤食入的粉塵、頭發(fā)、谷殼等各種異物吸附排出體外。黑木耳中的生物堿能促進消化道及泌尿道的腺體分泌,有助于防治膽結(jié)石、骨結(jié)石。木耳所含甘露聚糖、木糖和食物纖維,對減少人體血糖波動及調(diào)節(jié)胰島素分泌有一定的幫助,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物。黑木耳的卵磷脂、腦磷脂等有利于維護腦力和記憶力。此外,黑木耳還具有防止貧血和便秘,延緩衰老,減少癌腫發(fā)生,以及減肥等諸多方面保健功效。
烹飪后的黑木耳,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是優(yōu)良的菜肴和食療佳品。例如:黑木耳三十克、豬瘦肉二百克、紅棗二十枚,煮熟,每日食一次,適于面部色斑或暗黑者食用。再如:黑木耳、黃花菜各取適量同炒,適于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食用。又如:黑木耳、豆腐各取適量同炒或同煮,適于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食用。
黑木耳對某些疾患還有外治功用,有報道稱黑木耳可用于褥瘡的外治:取焙干黑木耳三十克研細末,白砂糖三十克,兩者混合拌勻,用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外敷于褥瘡局部,每天換藥一次,對褥瘡有促進愈合作用。
由于黑木耳有降低血小板凝集作用,月經(jīng)期間婦女、施行手術(shù)之前后者及拔牙者,最好少食或暫不食黑木耳,避免增加出血。有出血傾向者應(yīng)慎食木耳。木耳因有潤腸通便作用,慢性腹瀉者也不宜多食,以免加重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