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牛肝菌,生長在浙江、福建、湖南和云南等地區(qū)的松樹林下,有粉色的菌蓋、黃色且?guī)в芯W(wǎng)紋的菌柄、受傷迅速變藍色的子實層體。它在民間有很多名字,如在浙江慶元稱之為“黃殿菇”,在福建將樂叫它“松樹菌”,在云南民間則得名“白蔥”......
黃殿黃肉牛肝菌的子實體 / 林文飛 攝
這種牛肝菌在浙、閩、滇同時“出圈”,在民間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食用歷史,但在科學上一直沒有確切的名字,直至2014年,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的李海波和魏海龍等學者以浙江慶元采集的標本為模式,將其命名為Boletus roseoflavus Hai B. Li & Hai L. Wei,之后美國學者證實該種為黃肉牛肝菌屬Butyriboletus D. Arora & J.L. Frank的成員,因此得名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 (Hai B. Li & Hai L. Wei) D. Arora & J.L. Frank 。
它的中文名,如果根據(jù)拉丁學名直譯,可以翻譯成玫黃黃肉牛肝菌或粉黃黃肉牛肝菌,因為其種加詞“roseoflavus”是由“roseus” 和“flavus”兩個詞構成,“roseus”指的是它粉紅色至玫瑰紅色的菌蓋,“flavus”表示的是它黃色的菌柄。但我們更愿意叫它黃殿黃肉牛肝菌,這個名雖然不能體現(xiàn)它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但卻能很好地保留近千年流傳下來關于這種牛肝菌的文化。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還得從“黃殿”這個詞說起。
黃殿黃肉牛肝菌的子實體 / 曾念開 攝
相傳在南宋民間,宋寧宗趙擴(1168-1224,宋朝第十三位皇帝,中國南宋第四位皇帝)攻金失敗,被迫簽定嘉定合議之后,焦慮不安,食不知味,吏部侍郎胡纮(1137-1204,字應期,浙江慶元人)從浙南老家慶元縣把裝有稀有美味的木盒進貢給宋寧宗。宋寧宗在皇宮大殿上打開木盒后便看到了黃燦燦的菌菇,并且奇異的香味瞬間彌漫至整個宮殿,宋寧宗立刻宣御廚烹之,吃后味蕾大開,食欲大增,因此十分高興,特為其賜名“黃殿菇”。
浙、閩、滇三省老百姓的智慧也得到了現(xiàn)代科學的證實,黃殿黃肉牛肝菌不僅美味,而且子實體中氨基酸含量高且種類眾多,是優(yōu)質(zhì)的蛋白源;礦質(zhì)營養(yǎng)元素含量也很豐富,尤以鉀的含量為高;維生素C含量也較高,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劑。
煮成湯的黃殿黃肉牛肝菌 / 曾念開 攝
如上所述,黃殿黃肉牛肝菌喜歡生長在松樹林下,是松屬植物的外生菌根真菌,因此目前還不能實現(xiàn)人工栽培,無法實現(xiàn)食用黃殿黃肉牛肝菌的“自由”。在當下,可進行野外人工促繁,盡可能提高黃殿黃肉牛肝菌的子實體產(chǎn)量,不僅可以供人們享受“味蕾的美好”,而且能對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進行保護,亦是對菇文化的一種傳承。
市場上售賣的新鮮黃殿黃肉牛肝菌(左:浙江慶元 ;右:云南昆明)/ 曾念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