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我們正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在人們都貫注文化的今天,尤其要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香菇文化。慶元自1197年建縣后就與香菇結緣。香菇鼻祖吳三公誕生后慶元才建縣,可以說慶元的歷史是香菇生產發(fā)展的歷史。建縣后69年(1265)蓋竹菇民吳標因夢見吳三公父子,集資建靈顯廟,并舉行菇廟會,紀念吳三公父子,標志著香菇文化開始形成。所以慶元800年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香菇文化發(fā)展史。
文化作為意識形態(tài),屬上層建筑,是物質生產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香菇文化就是反映了香菇產生及其栽培技術,以及在香菇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一種文化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和深層即核心的觀念文化。有沒有香菇這個物質,是基礎,人們(吳三公等古代菇民)如何栽培香菇的技術是主體,體現了人同物的關系。菇民建廟紀念研制菇術的吳三公等,這是人們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和道德精神。這里的主體不是物(香菇),而是人(吳三公父子、菇民),屬于最深層。從香菇到香菇文化的有序結構,體現了“香菇——砍花法和驚蕈術——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香菇文化產生于十二世紀中后期決不是偶然的。龍泉人宋丞相何?;剜l(xiāng)期間編修《龍泉縣志》,于1259年出版,具體詳盡地記載了香菇栽培砍花法和驚蕈術。此時吳三公已是69歲。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菇術傳播到離龍巖60公里的龍泉,應該說不是不可能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吳三公是傳說中的代表人物??郴ǚê腕@蕈術也可能早已流行。但在道教盛行的年代,人們崇尚道教,身為道士的吳三公,巧妙地把制菇術和道教融為一體,使菇術明顯地增添了神的色彩,就加快了菇術的傳播。筆者認為當前一項新技術的傳播,只要一二年,四五年傳遍了全國和全世界?;ü皆耘嗑褪沁@樣,1991年在我們慶元試驗成功,1994年,國際會議期間外國代表在慶元現場參觀聽介紹,就傳播了全世界。但人造菇木栽培技術的傳播花了近十年,段木菌絲栽培的傳播則將近三十年。這是與科技信息技術發(fā)展水平有密切關系。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龍慶景地區(qū)基本上是古代長期存在的那種狀態(tài)。吳三公研制和傳播的香菇術,大致上要半個世紀,應該是可信的。吳三公去世后近70年的時間,人們懷念他,在蓋竹建靈顯廟并舉行廟會紀念他,也符合那個時代的實際。
我們從香菇文化的產生形成發(fā)展的歷史中,可以了解到,吳三公研制傳播香菇栽培技術是香菇文化的基礎和關鍵。人們對吳三公的崇拜, 這種價值觀念,是由于受到吳三公的道德精神的感染。吳三公“為民造福艱苦奮斗”的精神,與當代“自強不息,奮力拼博、團結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慶元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也是香菇文化內涵的核心和本質所在。吳三公要傳播菇術而不愿去造反和小七兒為制菇摔死竹山的傳說,流傳800年,直到今天,人們崇拜吳三公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