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水大,下得又勤,山里那些木耳、蘑菇、猴頭蘑都長“瘋”了,就像雨后春筍摽著勁兒地長。進山采山貨的人群就像趕集似的,提籃的、背簍的、挑柳筐的,如同一條又一條溪水流向山里。
深秋的艷陽高照,山里卻是涼風習習,空氣新鮮得就像過濾了一般,給人的感覺一個字“爽”。我乘著雅興,也進了一趟山里。進山不到十里,一片壯觀的景象映入眼簾,今年山產(chǎn)品豐收那真是名不虛傳。尤其是長在高大樹干的猴頭蘑,遠遠看去像披著滿頭的毛發(fā),又像染上一層薄霜,顯得柔軟而潤濕。它白白的,茸茸的,有手掌般那么大小,圓乎乎的趴在樹杈上。走近看去,它身上長著細細的軟軟的茸須,毛絨絨的,金黃里透著紅,肥肥胖胖,活脫脫的一個潑猴的腦袋。因而故此得名“猴頭蘑”。
猴頭蘑在深山密林,總是對應而生。在一棵樹上發(fā)現(xiàn)一個猴頭蘑,朝著它面向的方向走,不出十幾米,終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猴頭蘑,大小形狀都差不多,好像一對情人在深情相望。這種“對生”現(xiàn)象,真是神了。因此人們又稱猴頭蘑為“鴛鴦菇”、“對臉菇”、“陰陽菇”。
猴頭蘑為什么會對應而生,我曾請教食用菌專家,都沒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他們只是說,猴頭蘑是一種大型真菌,成熟的菌種會隨風飄落,遇到適合它生長的條件,便會迅速地發(fā)育起來。在大小興安嶺一帶生長著猴頭蘑極易著床的柞樹、櫟樹和胡桃樹,這里的陽光、濕度和氣溫都十分適宜猴頭菌的生長,如果遇上雨水充沛的秋季,在一棵樹上生長出三四個猴頭也是很常見的事,臉對臉生長只不過是一種巧合。
這種對生現(xiàn)象民間倒有不少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有對古猿生了一群孫兒弟女,時常受到虎狼豹熊大型動物的襲擾,有時還慘遭魔爪利齒。這對古猿為保護子孫的安全,分別爬到兩棵樹上瞭望。一日風云突變,天降暴雨,炸雷翻滾,公猿遭雷擊而亡。母猿悲痛欲絕,蹲在另一棵樹上望而不食,不久也哀婉地死去。后來,在這兩棵相對而望的樹上,分別長出兩顆猴頭來。這是一個悽美的悲情故事,聽上去倒是比較靠譜。
猴頭蘑因其味道獨特而蓋壓群芳,而顯得稀缺和珍貴。但猴頭蘑好吃卻不好采,由于它懸于高大柞樹的病節(jié)處,一般離地十幾米。猴頭蘑有兩種,一種是菜花蘑,多生于櫟樹、胡桃、柞樹等樹的枯死腐木干上或是活木的死枝干裂疤處,其形狀像一朵菜花;另一種是珊瑚蘑,生長于柞樹、黑樺、白樺等死腐朽木上,其形狀酷似珊瑚。不管哪種猴頭蘑,皮處都長有棕黃色細茸,莖部狹窄,實體膨大,鮮嫩時呈白色,成熟后為淡黃色,滿身長滿針狀肉刺。猴頭蘑因味道鮮美,講究現(xiàn)采現(xiàn)做。無論是炒菜、烹湯、還是做餡,都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有一種味道鮮美的脆嫩。特別是猴頭蘑燉小雞,送到嘴里簡直就分辨不出哪是蘑菇哪是肉。新鮮猴頭蘑采回吃不了,也可用針線穿起來,掛在墻體或柵欄上晾曬, 也可搭一個網(wǎng)狀平臺,把大的掰開進行晾曬。食用干猴頭蘑時,需先用淘米水浸泡幾天,但不能使之變餿泡臭,發(fā)泡好了再用清水洗凈,吊湯、包餡、炒燉咋吃咋有理。
(作者 張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