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qū)分土茯苓和茯苓
發(fā)布時間:2013-06-06
來源:中國日報網(wǎng)
平常比較少有研究醫(yī)學的人們,會以為土茯苓跟茯苓是同一種藥材。其實,土茯苓和茯苓是兩種不一樣的藥材,其藥性和治療方法也不同。我們來看看土茯苓和茯苓的不同點吧。
一、土茯苓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 肝腎陰虧者慎服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濕,利關節(jié),治拘攣骨痛。中醫(y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jīng),有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等功效。西醫(y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土茯苓也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牛皮癬關節(jié)炎、白塞病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從新》指出,“肝腎陰虧者勿服。”
二、豬肉滋陰潤燥 可搭配土茯苓
土茯苓一般的做法是熬藥或煎湯,在春季可與有滋陰潤燥的豬肉搭配熬湯。豬肉富含維生素a,具有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適合干燥多風的天氣食用,在北方生活的朋友也可服。吃豬肉后不宜大量飲茶,以防茶葉中的鞣酸與蛋白質(zhì)結合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使腸蠕動減慢而造成便秘,增加有毒物質(zhì)的吸收。
三、土茯苓不是茯苓
有些人會有疑問,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種?其實不然,這不是同一種藥物。茯苓是利水滲濕藥,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jīng)。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濕利關節(jié),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于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藥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