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山珍“竹蓀”
發(fā)布時間:2013-05-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wǎng)
每年清明節(jié)之后,在素有“中國竹子之鄉(xiāng)”之稱的四川長寧便彌漫著潮潤的空氣,蜀南竹海漫山遍野的竹林里,丘陵山區(qū)農(nóng)家周圍的竹蔸中,時不時冒出幾朵竹蓀:深綠色的菌帽,雪白網(wǎng)狀的菌裙和圓柱狀的菌柄,以及粉紅色的菌托,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裙公主”。日前,該縣旅游局局長劉龍泉撰文,與天下游客分享山珍“竹蓀”。
他說,竹蓀,《辭海》中又名“僧竺蕈”。擔子菌亞門,鬼筆科。子實體初呈蛋形,成熟后成筆狀,頂部有鐘狀菌蓋,蓋下有白色的網(wǎng)狀部,向下垂。夏季生于竹林中,中國四川南部最多。可供食用。
竹蓀是吸收腐竹的有機質(zhì)長成的真菌,她的生長定然與竹子有關。竹是生長在溫暖的南方,只有南方生長竹的地方才能生長竹蓀,這就注定了竹蓀的與眾不同。四川省南部地區(qū)的宜賓市長寧縣,是“中國竹子之鄉(xiāng)”,是世界最大的叢生竹和散生竹生長基地,這里的丘巒山坡,溪河兩岸,道路兩旁,房前屋后,到處是蔥郁的竹子,遍地都是竹枝、竹葉、竹籜、竹末腐爛后殘留的有機物質(zhì)。不雨而潤,不糞而肥,竹蓀便在竹鄉(xiāng)長寧的大地上悄然生長。民國時期的《長寧縣志》記載,長寧的竹蓀清朝時就已是貢品,年產(chǎn)量達一千數(shù)百斤,賣價高達十余銀元一斤。
竹蓀分為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長寧產(chǎn)的竹蓀是長裙竹蓀。1997年,蜀南竹海的百竹園長出了一朵“竹蓀王”,裙長1 . 2米,面積有藤椅那么大。而且,種植竹蓀的林地必須輪作,意味著今年種過的竹蓀林地,只有兩三年以后才能種植竹蓀了。竹蓀是好?還是一般?主要看竹蓀的菌裙,竹蓀的菌裙越長,品質(zhì)越好。產(chǎn)量小、品質(zhì)好,長寧的竹蓀也就愈加珍貴。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迎接前來實現(xiàn)“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人民大會堂款待他的國宴是精心設計的“四菜一湯”,其中的湯就是“芙蓉竹蓀湯”,竹蓀來至四川南部的長寧。寒冬臘月,長寧縣接到緊急電話,趕緊籌備了兩斤竹蓀送往北京。長寧竹蓀的鮮美可口得到了尼克松總統(tǒng)的連聲贊賞,國務卿基辛格也豎起拇指說:“這是你們中國的白珍珠。全世界最權威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還沒來得及記載。”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訪華時,國宴上有“推沙望月湯”,其“沙”就是長裙竹蓀的網(wǎng)狀裙。之后,港澳友人爭相前來長寧購買竹蓀。當時,竹蓀僅僅是天然生長,產(chǎn)量極其有限,出現(xiàn)了竹蓀與黃金等價的局面。隨著蜀南竹海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長寧縣那丁點兒野生的竹蓀遠遠滿足不了游客和市場的需求,竹鄉(xiāng)人經(jīng)過10多年的艱辛探索,終于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培育出了長裙竹蓀菌種,并在山野的竹林地里、玉米地里試種成功,研發(fā)出了涼拌竹蓀絲、麻辣竹毛肚、香辣竹蓀胎、泡椒竹蓀蛋、竹蓀面……匯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竹蓀宴、全竹席。
說起這些竹蓀菜肴的名字,我似乎品到竹蓀的美味而滿口生津了。竹蓀肉厚質(zhì)嫩潔白,比白玉更潤滑更招人喜愛,自古是“草八珍”之一。“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明末清初文人李笠翁概括的“蔬食四美”,長寧的竹蓀都具備了。清代《素食說略》“竹松”條則比較詳細記載了竹蓀:“或作竹蓀,出四川。滾水淬過,酌加鹽、料酒,以高湯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蚺c嫩豆腐、玉蘭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夾雜別物并搭饋也。”因此,明清時期,四川寺院的齋席上若無竹蓀,則為缺典,不能算作高級宴席。竹蓀做的菜肴,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鮮美滋潤,余香悠長。若是把竹蓀放入湯中,潔白的竹蓀浮而不沉,活靈活現(xiàn),長裙的網(wǎng)狀衫眼,更是瀟灑飄逸,好似戴著面紗的妙齡女郎,楚楚動人。銀耳、木耳一些菌類,在高溫下煮久點兒就會變軟,而長寧的竹蓀,無論怎么煮,無論怎么燙,永遠是那樣的嫩脆腴美,永遠是那樣的清爽可口。
竹蓀不但是營養(yǎng)佳品,而且還有較高的醫(yī)療價值和保健價值,以及防腐功能,是珍貴的食用和藥用兼用菌,有“真菌皇后”的美譽。一批專業(yè)院校和科研院所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竹蓀含有18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豐富的微量元素,能夠抗腫瘤、抑菌、抗衰老和增強免疫力。竹蓀含有的天然抑菌成分,能有效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的繁殖和生長。過去,沒有諸如冰箱之類的冷藏設備,長寧人做湯時,放一兩朵竹蓀,湯就可以放兩三天而不變味。如果把竹蓀的天然抑菌防腐功效進行廣泛的開發(fā)應用,將是人類不可估量的福音。
如果說曇花一現(xiàn)彌足珍貴,那么與竹蓀相比,曇花無過之唯有不及。入秋后的小陽春季節(jié),竹鄉(xiāng)人便將堆集發(fā)酵的竹葉、竹鋸末之類的腐竹,和著培育的竹蓀菌種,撒在竹林或田地松軟平整的的泥土里。有腐竹作溫床,竹蓀菌種的孢子便萌發(fā)形成菌絲。隨著時間的推移,菌絲再繼續(xù)分解腐竹類有機物質(zhì)攝取營養(yǎng),菌絲體也就長成無數(shù)的菌索。經(jīng)過一個寒冷的冬季,溫暖的春天使得菌索的前端膨大發(fā)育成原基。春末夏初,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原基便長成雞蛋狀的菌蕾竹蓀蛋。竹蓀蛋逐漸膨大,頂端漸漸凸起如桃形。竹蓀的成熟,不是瓜熟蒂落,而是“小雞”破殼而出。一個溫暖的清晨,竹蓀蛋凸起的部分開始開裂,“白裙公主”先露出深綠色網(wǎng)絡狀的頭部――菌蓋,繼而伸出白色的菌柄和菌裙,菌裙逐漸向下伸展,個把小時后,竹蓀裙完全伸開,長成端莊俊秀的“白裙公主”。有粉紅色的竹蓀胎盤――菌托的映襯,公主更加可人。成熟的竹蓀需要及時采摘,否則整朵竹蓀就會自溶,萎縮倒下變質(zhì)腐爛。生命,半年多的孕育,僅僅成就一個小時的展現(xiàn)和輝煌。
又到了竹蓀收獲的季節(jié),他不禁想起1991年夏日的一個上午,我們大學畢業(yè)等待分配的幾位同學雨中游覽蜀南竹海。忘憂谷景區(qū),我們在竹林里撿到一朵剛破蛋、竹蓀裙還沒有伸展的竹蓀。我把竹蓀拿在手里,冒雨游完忘憂谷后回到招待所,小小的竹蓀已經(jīng)開放成一朵大竹蓀了。我們用這朵竹蓀煮了碗肉片湯,那個鮮香,沒法有詞語言表,至今也難以釋懷。自此,我就愛上了這“人間至味”,每年都要買幾斤竹蓀放在家里。母親在逢年過節(jié)或是有親戚來時,煲一罐竹蓀土雞湯,慢慢享用。87歲的母親,至今身體硬朗,耳聰目明,買菜做飯,樣樣能干。這幾年,每到谷雨前后竹蓀采收的季節(jié),我都要到農(nóng)家的林地里采十來個竹蓀蛋,放在菜籃里。這樣,菜籃里的竹蓀蛋每天都會長出一兩朵竹蓀,我就每天都能喝上鮮美的酸菜竹蓀肉片湯了。再將幾天來的竹蓀胎盤積累起來,燒份開味營養(yǎng)的泡椒竹蓀蛋。當然,由于沒有泥土的滋潤,竹蓀吸收的水份要少得多,濕度不夠,竹蓀的裙子就不能完全展開,這是最大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