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應該以"預防為主"食用菌栽培應該以"預防為主"作為指導方針,以過硬的技術支持、嚴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規(guī)范而不失靈活的管理方式為基礎。許多行業(yè)專家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長允許的條件,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生產效果,收獲符合安全標準的質量好、產量高的食用菌產品。
發(fā)布時間:2015-11-1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文/聶林富 聶鳳君 李煥芹
(單位:林口縣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辦公室,林口縣食藥用真菌研究會)
1、地栽黑木耳場地選擇及建床 : 應選擇地面平整,陽光充足,通風度強(大),地塊不存水,無洪水蔓延的地塊.提前搭建栽培床,一般地擺栽培床以寬1.4米、1.9米、2.4米、3.4米不等,長度以50米為宜,也可根據(jù)栽培場地大小而定栽培床的長短。搭建栽培床時,地床面要求高出地面10厘米為宜,地床面要求一個是平的,另一個(每隔一個床面)中間應略高出兩邊床面,以備集中育耳用。栽培床之間應留有35~40厘米寬的排水溝, 溝深以10厘米為宜。留溝目的是當菌袋割口育耳時,可便于往地溝放水保持菌床內部的空氣相對濕度,高溫時還能快速達到降溫目的。東西方向做床,待栽培床搭建后備用。一般倒袋地擺1萬袋(菌袋規(guī)格16.2厘米×35厘米),占地面積需667平方米(一小畝)。
2、地栽黑木耳集中育耳菌床消毒及前期管理:在未擺袋之前,每隔一個菌床分別進行集中育耳,便于分床操作。在每個育耳床邊溝內安裝噴水總管并每隔1.25米安裝上微噴頭備用。 之后,用0.2%(含量50%)濃度的多菌靈或用0.1%(含量70%)濃度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噴灑一遍,使育耳床面濕透消毒一次備用。
⒊菌袋小孔打眼方法: 在沒割口之前首先把菌袋擺放在育耳床上并蓋上遮陽網或草簾子,愈合托運脫袋的菌絲體,一般4~6天,待菌絲愈合后再開口。目前,均采取小孔打眼技術出耳,選用小孔打眼機,一般是12~16排滾輪,刀頭選擇片狀或三角狀,用65號錳鋼制成,片狀刀頭直徑以0.5厘米為宜,三角狀刀頭直徑以0.4厘米為宜,刀頭與刀頭之間距離以2厘米為宜。每個菌袋可打180個眼或208個眼,打眼深度以0.8厘米為宜。
4.1、早春集中育耳季節(jié)安排及擺放過程: 小孔打眼以4月15~20日可開始割口集中育耳。即外界夜間平均溫度在0℃以上,開始割口育耳。此期白天最高溫度基本在12℃左右。割口時必需隨割口隨集中密集擺袋,袋與袋之間距離一定要留2~3厘米的距離,否則育耳不均勻,有早有晚,耳芽易掉。割完口的菌袋要求隨擺袋隨手在菌袋上面,把菌床邊溝的軟細管上的噴頭拔掉,之后把細噴管口拉到菌床內并壓在已割口的菌袋下面,此時禁止水直接噴到菌袋上。蓋上塑料膜,塑料膜上面蓋上遮陽網,并在育耳床兩邊用土壓實(蓋塑料膜和遮陽網的上下位置應根據(jù)氣溫高低而定,育耳期間如早春育耳栽培,由于氣溫較低達不到原基形成的所需溫度,此時,塑料膜應先放在菌袋的上面,白天把遮陽網撤掉,通過陽光照射使育耳床內增加溫度,傍晚再覆蓋遮陽網保溫(此期,禁止該草簾子,禁止鋪打孔塑料膜)。晚春育耳或秋季育耳時,由于溫度較高應先把塑料膜放在菌袋的上面,然后在菌床兩邊每隔3~4米頂一根80cm長的木樁,在木樁上連接好細繩,之后,把遮陽網搭載木樁上離開菌袋80cm高,再在遮陽網上放上一根微噴帶,氣溫高時可往遮陽網上噴水,之后水又落到床內的塑料膜上,使育耳床內迅速降低溫度)。待育耳床菌袋全部擺放完畢并蓋好塑料膜和遮陽網后。連接好每個育耳床上的微噴管或微噴帶接頭,同時把育耳床兩邊的淺地溝每天放滿潔凈的清水(早春禁止地溝存水),地溝存水目的能保持育耳床內的空氣相對濕度,又能起到育耳床內降溫的效果。
2、集中育耳期的管理技術: 地栽黑木耳在育耳和中后期管理,根據(jù)天氣情況,隨時改變增溫或降溫、保濕、通風、達到各生長期最佳要求。整個栽培周期應需干干濕濕交替條件(要明白干養(yǎng)菌絲,濕出耳的原理)。開完口的育耳床內應根據(jù)天氣變化情況來靈活掌握澆水保濕。菌袋割口后的5天內,育耳床內禁止?jié)菜屯L換氣(溫度不高于22℃以上時),5天后必須往育耳床內放水和通風換氣,前期通風換氣時,時間不易太長,以免降低空氣濕度,直接影響出耳率。連續(xù)晴天或風大干燥天氣,每天必須往育耳床內早、中、晚各澆一次水;陰天或溫度較低時,每2天往育耳床內早、中、晚各澆一次水;雨天每3天往育耳床內早、中、晚各澆一次水,以濕透床面為止(此期往育耳床內澆水時,禁止往菌袋上噴水,以免割口處雜菌污染)。此期,每天早、晚應把育耳床上面的塑料膜,在育耳床兩邊每隔2~3米處按品字形掀開20厘米的通風口,各通風換氣一次,每次20~30分鐘。8~12天后每天晚上必須把所有育耳床上面的塑料膜和遮陽網掀開,加強通風換氣,使夜間的霧氣自然濕潤育耳袋和用噴霧器均勻霧化往菌袋噴一次水,加快原基形成。次日早晨在重新蓋上塑料膜和遮陽網。
遇有春季連續(xù)低溫時,在白天無論晴天、陰天、雨天,只要自然溫度低于15攝氏度以下時,禁止菌包上面覆蓋遮陽網或草簾(必須打開增加菌床內部溫度),禁止長期低溫高濕的環(huán)境,每天當傍晚在重新蓋上遮陽網或草簾保溫,每天按上述反復操作。如果晴天中午育耳床內溫度以超過24℃以上,應打開菌床兩邊的塑料膜通風換氣,在通風的同時用微噴帶結合往遮陽網或草簾上面澆大水,即能保持菌床內部濕度又能使育耳床內溫度迅速降低。
按上述方法,使育耳床內空氣相對濕度達到85%。在這種條件下黑木耳原基形成快而整齊。一般從菌袋割口到黑木耳原基形成需要8~12天左右(早生品種需8天左右;中晚生品種需13~12天)黑木耳原基全部形成,在此8~12天內是育耳率高低和成敗最關鍵時期。
5、耳袋分床和中后期科學管理技術: 當集中育耳原基全部形成并耳芽長至0.5~1厘米時,開始分床栽培管理(禁止見黑線就分床)。菌袋在沒有分床之前,事先在栽培床邊的地溝黑塑料主管上面的鎖口上每隔1.25米處,拔掉細圓管并鎖死安噴頭,在2.5米處站立安裝上噴頭并插入50cm高的細木棍上用線繩固定綁緊。(每個噴頭噴水直徑可達3米)。待微噴頭全部安裝完成后,把每個地溝的黑塑料管接頭分別安裝在直徑5厘米粗的耐壓力總管上,水泵前端安裝上磁化器。
先在栽培床兩邊每隔3~4米釘一根木樁,木樁長度以離開地面0.8~1米為宜。之后,在每趟木樁上拉上一根細繩并拉緊固定好。用含量70%的甲基托布津加滲透劑,用量0.1%的溶液消毒1遍栽培床,最后在栽培床上鋪放一層(黑色打孔地膜)。把集中育耳床上的菌袋,分成2個栽培床分散擺開。移拿菌袋分床時,左手壓住袋底,右手用專用鐵叉橫插進菌袋內挑起(防止幼小耳芽脫落,加速菌袋通氧),移入對面菌床,使菌袋口朝下擺放,小孔打眼方式袋與袋之間的距離以12厘米為宜,擺袋時應按品字形擺放。擺完一床后在菌床兩邊的木樁上放上這遮陽網(遮陽度85%)并綁緊,要求只有床頂部蓋遮陽網,底部四周禁止遮蓋,使栽培床內人工控制管理形成一個底部噴水保濕、中部加強通風、上部遮陽降溫的有利環(huán)境。
整個周期噴水管理,要求水源潔凈無污染的磁化水(優(yōu)點是長期噴磁化水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積累、增強,可使原基(耳芽)增多,促使耳片生長,提高黑木耳總產量),水源和水溫要根據(jù)天氣變化和地區(qū)不同而改變,如果連續(xù)氣溫低于15攝氏度以下時,禁止用深井水抽上來就直接噴澆地床或菌袋(必須曬水提溫噴澆地床或菌袋),否則,由于菌床內長期低溫不利于原基形成,易產生割口內部菌絲愈合慢、營養(yǎng)水分流失大、憋芽、細菌感染、一出現(xiàn)一眼多片菜。當氣溫連續(xù)高于24攝氏度以上時,要求水越涼越好(禁止曬水提溫噴澆地床或菌袋),此時的溫度黑木耳生長需要溫差刺激,才能使其生長速度快,耳片黑厚,雜菌污染率低。無論用哪種方式栽培黑木耳,如果水源不足,需要水池存水時,當氣溫連續(xù)高于24攝氏度以上時,就必須在水池上方搭建拱架并蓋上厚草簾子,防止陽光直射使池內水溫增高,形成大量微生物繁殖。一定要做到當天存入的水,必須當天用完。此期,如遇有高溫天氣,加之使用微生物繁殖較多,在使用溫度較高的水,人為地使栽培床內自然形成高溫、高濕的條件,如連續(xù)噴水5~6天后,黑木耳腹面很快彈射大量孢子并停止生長,即可出現(xiàn)大面積流耳、爛耳及霉菌污染。氣溫連續(xù)低于15攝氏度以下時,就必須曬水增溫,人為地使栽培床內形成提溫、保濕的環(huán)境,達到原基快速形成的最佳條件,為后期高產和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前期當割口處菌絲反白后(禁止割口處封滿了菌絲體)噴水管理時,應間隔式勤噴、細噴,根據(jù)天氣情況每次只能噴水1~2分鐘,每天可噴3~5次,使噴出的水呈霧狀為最佳。隨著原基的形成或長出袋口外,噴水量也隨之加大,每次可噴水5~10分鐘,每天要根據(jù)情況而定,妥善噴水5~10次。待木耳長至1.5厘米時,每隔5天用0.3%濃度的食鹽溶液在夜間均勻地噴濕木耳一遍,每隔4天用0.8%濃度的食用型漂白粉通用在夜間均勻地噴濕木耳一遍,直至采收的前4天停止,以上噴施作用主要是木耳黑厚、亮感度明顯、防治線蟲、流耳爛耳、延緩孢子彈射,增加木耳厚度。遮陽網應交替式遮蓋管理,一般遮蓋噴水4~5天管理,之后在全部打開遮陽網全光照噴水管理,按上述交替管理。陰天、雨天和夜間應打開遮陽網,晴天蓋上遮陽網。澆水應根據(jù)白天氣溫高低的變化,應靈活掌握少澆或不澆水,夜間應間隔式勤澆、細澆、多澆。正確澆水應做到兩次短澆(澆水15分鐘左右),兩次短停潤耳(停水15分鐘左右),最后大澆長澆一次水,這次澆水跟據(jù)情況可澆30分鐘或1小時。當耳片直徑逐漸長至2~2.5厘米時,應把栽培床上面所有的遮陽網撒掉,并進行全日光照射噴水管理。遮陽網交替式地栽黑木耳,一般從菌袋開口—原基形成—兩茬采收需要45~60天左右,每袋可產干耳1.2~1.4兩。從遮陽網撒掉至黑木耳采收,需要一周左右。當子實體長至六至七成熟時(鮮耳直徑達到3~3.5厘米時),前一天停止噴水并使木耳曬至半干時,集中人力搶摘采收黑木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