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圖片是最近的一個雙孢菇庫房第一潮高峰期實際操作案例。這邊先把這個控制系統(tǒng)情況介紹一下,這個控制系統(tǒng)的新風口的開啟可以用手動或者根據二氧化碳濃度來自動控制。圖中的溫度回差我是設置為0.4℃。
從圖中可以看出來,我設置的二氧化碳濃度為1320ppm,由于新風口我是用手動控制的,開啟比例為59%,所以實際上菇房里面的二氧化碳濃度顯示為1642ppm。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我新風口開啟沒有設置為自動的,而采用手動?因為我在實際操作中測量發(fā)現,我的空調機組這邊的新風口進風位置的二氧化碳濃度夜間高達1400pm,而白天也高達800-1100ppm。為什么會這么高等下再詳細解析。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我菇房設置二氧化碳濃度1320pmm那么外界的二氧化碳濃度接近甚至高于菇房的二氧化碳濃度,如果我用自動控制,那么會導致新風口百分百開啟,而回風口開啟為零,那么由于外界夏天高溫,進來的新風高達30-45℃,這樣會導致制冷系統(tǒng)無法把菇房的溫度控制在你設定的溫度。而溫度越高菇房第一潮期間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多,所以如果新風閥用自動控制那么導致空間溫度越來越高,而且二氧化碳濃度也越來越高,同時導致制冷系統(tǒng)長時間不停機運行導致盤管結冰,從而更加惡性循環(huán)。所以我只能退其次而求之,把菇房空間溫度控制在17.7℃,避免惡性循環(huán),我改為手動控制新風口的開啟度。而且新風口的開啟度還要配合制冷系統(tǒng)能夠把溫度的控制下來,而二氧化碳濃度又不能升得過高,所以,我把新風口開啟度設置在55-70%。這樣來達到這兩個因子控制的比較平衡,但是實際上還是是犧牲了部分二氧化碳濃度的控制,所以也導致了菇床上比較密集的蘑菇菇柄偏長失去部分商品價值。
前面提到過,新風口進風位置二氧化碳濃度高達1400ppm。為什么會這么高?這個和菇房設計有關系,因為有一部分菇房排出去的廢氣又被吸回新風口這邊了。而且這個菇房所處位置在小樹林邊,一到晚上無風的時候,廠區(qū)周邊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1000-1100ppm,而白天陰天無風的時候也高達800-900ppm,我知道又有人要疑問了,這個數據是經過多次且多地方多年測得的數據,數據是準確的。不單單在福建的小山邊會出現高二氧化碳濃度情況,我在2018年5月份的時候,在河北邢臺那邊白天晴天北風的時候測得平原開闊地區(qū)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600-750ppm,雖然附近5公里左右有個電廠,但是當時測的時候是在上風位置測得的數據。而且我在華北平原地區(qū)經常測得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測得數值550-650ppm。也許這個和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有關系,所以這個也給食用菌育種提出新問題,需要更耐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新品種來適應環(huán)境。而食用菌廠區(qū)也需要設置在風力略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