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農產品成功的銷售出去
發(fā)布時間:2014-11-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據中國鄉(xiāng)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產品日益豐富,營銷方法在市場流通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農產品營銷的方法也不可避免地要不斷推陳出新。
說道創(chuàng)新,不得不提的就是農產品營銷大獲成功的褚橙。1月4號新一季的“褚橙”開始上市,不論是實體銷售,還是電商預定,今年褚橙的價格都是一路上漲。云南昆明市茭菱路上的一家水果店里水果經銷商說。
劉女士:“都是整箱整箱買,中果88、大果98,買的人很多,但就是缺貨,今天我們的貨都賣完了。”
面對褚橙價格接二連三的上漲,云南新平金泰果業(yè)公司從11月14號開始采取“限購限價”措施,市場部總經理蔣先生說,此舉是為了保障大眾消費這一客戶群,也讓褚橙的價格維持在一個科學合理的水平,保障褚橙的優(yōu)質品譽。
蔣先生:“因為這是我們云南自己特有的品牌,大家都比較推崇、比較愛護,都能自發(fā)的維護它。”
嫁接電商平臺、借助微博推廣、商品自身的故事性,三方面都使褚橙的營銷大獲成功。
我們都知道,2014年是稻谷市場價格跌宕起伏一年,產量豐產,種植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即使有國家最低收購價的保護,不少種植戶還是表示種糧不賺錢,銷售無門,收入微薄。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我國一些傳統(tǒng)農產品的營銷模式還比較被動。
李國祥:“在我們國家,農產品銷售的常規(guī)渠道都是坐在家里頭,收購商來進行銷售的銷售方式。這種情況下,在價格形成當中,它都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如果市場里供給比較寬松的時候,往往還銷售不出去,賣不到合理的價格是一個很現實、經常碰到的問題。”
江蘇無錫水稻種植戶楊舒春,將電商理念融入到普通的大宗作物水稻當中,趕在水稻收割前把當地的德倉新米率先放到網店進行預訂。沒想到,來自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
合伙人丁晨:“這是山東的,有西安的,有甘肅蘭州的,有烏魯木齊的?還有成都,一天大概有20單左右吧,一個月售出大米一萬斤左右。”
源源不斷的訂單使得楊舒春農場原有的30畝水稻田根本無法滿足新米的供貨需求。老楊便利用合作社這一平臺,請種糧大戶來幫忙:“現在準備利用合作社的性質,聯合附近很多種糧大戶,輸出技術、輸出品種甚至肥料,借用他們的土地進行耕種。”
大米上網銷售的一舉成功,讓楊舒春嘗到了甜頭。但養(yǎng)殖領域,是電商生鮮的弱勢領域,江蘇宜興市徐舍鎮(zhèn)芳莊村的華誼山羊銷售合作聯社,選擇把農民“擰成一股繩”、實行統(tǒng)一養(yǎng)殖、統(tǒng)一運輸、統(tǒng)一銷售抱團闖市場的模式。
村民吳東偉:“當然是集體抱團闖市場好,這樣采購的人就不愁貨源了,銷售的人就不愁銷量了,剛成立的時候我們銷售額是一千多萬,我們去年的銷售額達到1.52億。”
茫茫商海,每一種銷售模式的創(chuàng)新似乎都不可復制。同樣是合作社,來自遼寧省海城市孤山鎮(zhèn)東腰村某蘋果合作社,大膽放棄內銷,轉而走出口營銷道路。合作市與果農協(xié)商,把蘋果銷售的突破口打在出口上。沒想到在國內論斤賣的蘋到了國外卻論個兒賣。合作社一下子把收購價格提高到了每公斤3元左右,比過翻了一番。
劉運航:“咱們從9月24日開始給國外發(fā)貨,每周能發(fā)一到兩個集裝箱,每年能做到11月末,兩天裝一個集裝箱吧。”
在農產品市場經營中,銷售的渠道五花八門,不盡相同,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款。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國祥說:“首先,農民一定要爭取主動權,一定要能夠組織起來,提高組織化程度,同時要盡可能的利用一個新的技術、新的業(yè)態(tài)來銷售。其次,要由被動的變?yōu)橹鲃拥模纱诩依镱^等待別人來買變成積極地闖市場。同時農民還要大膽的創(chuàng)新。所以說未來我國不僅要把農產品生產好,還要能把農產品賣出去能夠賣個好價錢,這個更加重要。”(來源:央廣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