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順應居民消費升級的要求
國內外經濟長期發(fā)展的實踐表明,一個經濟體的發(fā)展過程勢必伴隨著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過程。經濟總量的增長帶動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推動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只有那些順應了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從而更好地滿足了居民消費需求的產業(yè),才能夠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甚至成為地區(qū)或者整個經濟體的主導產業(yè)。近年來汽車和房地產的快速增長,及受其帶動下形成的一批高增長產業(yè)群,都充分地證實了消費結構升級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
中國人均GDP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就成功跨越了1000美元大關,與此同時,居民消費結構開始發(fā)生重要變化,整體上步入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的重要時期。由于食品支出的低收入彈性,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意味著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費支出總額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統(tǒng)計表明,我國城鎮(zhèn)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從2000年的39.4下降至2005年的36.7,對應年份的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從49.1下降至45.5。恩格爾系數(shù)的走低表明居民食品消費由滿足數(shù)量向提高質量轉型,營養(yǎng)保健功能和綠色環(huán)保等因素的受重視程度將日益增強,這為食用菌這一新產業(yè)的成長和壯大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食用菌兼有葷素兩者之長的高檔食品,在國外被稱為“植物性食品的頂峰”,具有許多食品所無法取代的保健作用,被世界營養(yǎng)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研究表明,菇類的蛋白質含量一般為:鮮菇1.5-6%、干菇15-35%,高于一般蔬菜,而且它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全面,大多菇類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其中蘑菇、草菇、金針菇中賴氨酸含量豐富,而谷物中缺乏,賴氨酸有利于兒童體質和智力發(fā)育。菇類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多種具有生理活性的礦質元素。如VB1、VB12、Vc、Vk、VD及磷、鈉、鉀、鈣、鐵和許多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其它食品中的不足。此外,食用菌活性物質中多糖、多肽等加工精品是癌癥、艾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現(xiàn)代文明病的克星,是前所未有的保護人類健康的新型保健產品。可以說,食用菌的產品特性恰好順應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食品消費的要求,是中國未來經濟發(fā)展中的希望產業(yè)。
(四)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的新突破
自2001年11月入世以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國際化速度不斷加快,程度不斷加深,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晴雨表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國畢竟還是個發(fā)展中國家,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其產業(yè)分布也集中在全球產業(yè)鏈的低端,在對外貿易中不僅利潤份額十分有限,而且時常受到(特別是農產品出口)發(fā)達國家的綠色壁壘限制。新的國際化戰(zhàn)略要求中國調整產業(yè)結構,增加出口產品的品質和技術含量,扭轉外貿結構中出口產品層次過低的不利局面,減少貿易摩擦,提高利潤空間。
食用菌生產是高溫滅菌后進行無菌生產操作,易于達到有機食品要求,其產品本身也屬于高檔消費品,具備天然、營養(yǎng)、安全、保健等多種優(yōu)點;同時,食用菌作為生產技術較高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可通過機械設備人為控制生長溫度、濕度來達到工廠化周年化全天候生產,易于實現(xiàn)標準化生產和提高產品品質,在技術性壁壘嚴重的國際貿易中呈現(xiàn)出其他農產品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最易攻破綠色壁壘、技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出口創(chuàng)匯。2006年我國食用菌出口額達11.2億美元,占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出口額的37.3%,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73%。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全球消費者對食用菌產品營養(yǎng)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認識逐步加強,國際市場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必將日趨活躍。而中國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食用菌出口額的逐年增加難以阻擋,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相信食用菌在中國農業(yè)參與國際競爭,促進貿易平衡等方面將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