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一般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易萌發(fā)子實體,因此野生羊肚菌子實體的生長季節(jié)一般在每年3-5月或8-9月。有研究表明,羊肚菌的野外發(fā)生條件主要取決于上年度11月份的降水量,而當年羊肚菌發(fā)生的遲早取決于當年春季5cm表層土壤溫度是否穩(wěn)定通過11.5℃。因此,羊肚菌的發(fā)生期受年度的氣候條件影響,與發(fā)生地區(qū)的氣溫、降雨量和降雨時間的早晚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羊肚菌多發(fā)生在土壤濕潤或降雨量多而且容易保濕或地下水位較高的環(huán)境中。光線對子實體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具有趨光性,足夠的氧氣和通風良好的場所是保證羊肚菌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必要條件。
在羊肚菌的3個人工栽培種支系中,有多個實現了人工栽培,其中包括黑羊肚菌支系中的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在我國,可實現人工栽培的羊肚菌至少有3種: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其中梯棱羊肚菌因高產、穩(wěn)產特性,占我國栽培菌種的95%以上。
羊肚菌栽培技術
1. 熟料脫袋栽培
將料拌好,用17cm × 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約500克,然后高壓或常壓滅菌。滅菌后接種,置25℃下培養(yǎng),待菌絲滿袋后再延長培養(yǎng)5-6天,使菌絲充分生長,即可栽培。
2. 室內脫裝栽培
菇房消毒后,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后鋪3cm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再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40個,排完菌棒后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5cm,表面再蓋2cm厚的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濕度85%-95%,一般一個多月,氣溫在4.4-16℃就可出子實體。
3. 室外脫袋栽培
室內培養(yǎng)好的菌棒也可移到室外栽培。選擇光照為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m,深20-25cm,長度不限,整好畦后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殺滅害蟲和雜菌。脫袋排菌棒方法與室內栽培相同,只是底層可不鋪塑料薄膜,但要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避免陽光直射。
4. 室外生料栽培
在室外選擇3陽7陰或半陰半陽、土質疏松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20-25cm的坑,坑底先用水澆濕,將上面任一配方料按比例稱好,用水拌勻,在底層鋪一層料,壓平后約4-5cm,每平方米用菌種12cm2×28cm2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上,然后用薄層細腐殖土覆蓋,在其上鋪第二層料,厚仍為4-5cm,壓平后再以同法播種。播完后用疏松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cm,再蓋一層闊葉樹葉,以保溫保濕。蓋完后適當灑些水,為防止人或牲畜踐踏及強光直射,在樹葉上搭蓋一些樹枝。
(來源:湖北農技達農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