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紛紛注重養(yǎng)生的今天,國內紅托竹蓀的干品價格一直維持在700-850元/公斤左右,而且價格一直持高不下。高昂的干品價格導致更多的農民朋友紛紛躋身于竹蓀種植行業(yè)中。
由于紅托竹蓀栽培條件要求比較嚴格,自身抗逆性差,栽培技術要求高,導致栽培風險比較大,加上很多菇農自身設置的技術堡壘,導致很多剛入門的新手,栽培成功與否往往要“碰運氣”。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竹蓀傳統(tǒng)栽培技術的局限性和劣勢日漸凸顯,亟待更新。
栽培區(qū)域紅托竹蓀屬中溫型腐生菌,不適宜熱帶地區(qū)栽培(當然,造價高昂的可控溫濕度的規(guī)模化廠房另當別論)。貴州、云南等省份具有良好的氣候優(yōu)勢,大部分地區(qū)均適宜栽培,但要根據(jù)當?shù)貧夂蚯闆r,合理規(guī)劃,選擇適宜的場地和播種時間,形成菌蛋階段處于適宜的氣候條件。
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夏季比較炎熱,不適宜作栽培場地。
搭建遮蔭棚的要點
搭建遮蔭棚的要點是:熱可通風換氣降溫,冷可保溫、保濕、防蟲。具體方法如下:菌棚使用塑料薄膜作里層,棚膜邊緣用泥土壓緊防止蟲害進入,菌棚內膜齊胸處每1.5米剪開1個窗口(50cm×50cm),開窗口安裝紗網(wǎng)防蟲。除菌棚門外,全部用蘆葦或秸稈等編織茅扇遮蔭,遮蔭度為80%-85%。
菇棚搭建完畢后,關閉菇棚,用“菇老爺”牌隨緣100煙霧彈和熏蟲120煙霧彈進行熏蒸消殺處理。(隨緣100煙霧彈殺菌處理,熏蟲120煙霧彈進行殺蟲處理,間隔2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2次即可)
紅托竹蓀栽培之前,對大棚和栽培基質進行徹底消毒。棚內可用“菇老爺”牌“菌地三絕”每罐兌水100市斤(50公斤)水溶液噴灑大棚內地面、棚內立柱及墻面等,對地面進行地毯式噴灑,然后密封菇棚48小時(菌地三絕殺蟲、殺菌、除地面青苔)。
覆蓋床面用的松針葉要在陽光下暴曬48小時,然后噴灑“菌地三絕”藥液進行殺菌殺蟲卵處理。
栽培季節(jié)
在低海拔溫熱地區(qū),常年都可以種植竹蓀。但在貴州省大部分地區(qū),一般選擇春季栽培,2月中旬-4月中旬播種,9-10月收獲。
覆土消毒
選擇耕作層以下33cm左右的土壤。通透性、保水性及養(yǎng)分較好的土壤能夠促進菌絲體生長發(fā)育,生長旺盛則抗病害能力強。因此,覆土土壤最好是沙壤土與林下腐殖土搭配,并過篩。土壤中往往蘊藏很多病菌和蟲卵,當溫濕度適宜時便會大量滋生。栽培原料和覆蓋松針葉中也存在很多病菌,在使用前必須要進行殺蟲滅菌處理。
覆土時,可用“菇老爺”牌克霉靈500倍液、防蟲靈1000倍液噴灑在覆土上,拌勻后覆膜悶堆48小時。通過加水將土壤含水量調到50%-60%左右。
做畦
做高10cm、寬60-80cm的畦,畦間開20-30cm寬的排水溝,在畦面上先鋪5-10cm厚的石砂,再鋪5cm厚的土壤作底土。畦做好后,在畦面噴灑“菇老爺”蟲螨凈、施耳康等進行消毒和殺蟲處理,并澆足底水。
栽培層次
竹蓀畦式栽培由下而上共分3層。第1層:將處理好的栽培料整齊地鋪放在做好的畦面上,厚度5-8cm,并壓實,然后播菌種,播后均勻地撒上一層覆土,以掩埋菌種塊一半略多一點為度,這層土俗稱夾心花泥。在第1層上面,按與第1層基本相同的方法進行第2層栽培,不同的是栽培料略厚(8-12cm),面積略小一些。然后以同樣的方法進行第3層栽培,最后蓋上一層松針,厚度以完全掩蓋覆土為宜。氣溫低時要在畦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保濕保溫。整個畦面栽培結束后呈拱弧形,每畝地(667平方米)用菌種量(去除廂溝走道)約3000瓶-4000瓶左右,每瓶500g(具體用種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增減)。
生長期溫、濕度管理
播種后,必須根據(jù)竹蓀生長發(fā)育對環(huán)境的要求,加強對水分、溫度、濕度和光照的管理。在竹蓀栽培初期,保持土壤濕度60%-65%,空氣濕度60%-70%,氣溫18-28℃。要經(jīng)常檢查栽培料的水分情況,若濕度不夠,應適當澆1次透水。播種后60-70天開始出現(xiàn)菌蕾,需水量應適當。
有效管理菌棚溫度,防止棚內溫度超過30℃以上;及時清理廂面病害菌蛋,基質水分高的要干燥降濕。
菌棚溫度是發(fā)生菌蛋黃水病的主要因素。在貴州很多地區(qū)最熱季節(jié)日最高氣溫大都低于35℃,棚內出現(xiàn)高溫的原因主要是晴熱天氣遮蔭差、菌棚內通風不良造成的。故當晴熱天氣時,要立即開窗通風,保持菌棚內空氣涼爽。
廂面土壤水分及廂內空氣濕度管理只要保持廂面土壤濕潤即可,表層土壤干燥時適度噴水,但不能過濕,嚴防菌絲因濕度過大而窒息死亡。土壤水分含量掌握在40%-50%,菌絲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濕度60%-70%,原基形成階段空氣相對濕度70%-95%,要干濕交替,不能長時間干或濕。
紅托竹蓀對水分的需求是:土壤水分含量在30%-40%均能形成菌蛋,長時間低于25%時,不能形成菌蛋,或已形成菌蛋的會失水干縮;長期高于40%時,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不易形成菌蛋。生長期土壤水分含量高時,會影響紅托竹蓀呼吸作用,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喜高濕條件的雜菌容易生長繁殖,菌蛋生長不良,病菌容易侵染。當菌棚高溫時,相對濕度大,容易導致菌蛋腐爛病害的發(fā)生。
病蟲害管理
在棚內發(fā)現(xiàn)有蚊蟲活動時,用低毒高效藥劑“菇老爺”蟲螨凈每瓶兌水20公斤噴施床面殺滅,間隔3天噴灑一次藥液,連續(xù)噴灑2-3次即可。
紅托竹蓀菌蛋黃水病的癥狀
發(fā)生病變部位最初在菌蛋外皮,出現(xiàn)在菌蛋頂部、側面或底部。病斑呈圓圈狀,圓心色最深,邊緣稍淺,逐漸擴大,外皮溶化、破裂,流出無色、乳白色或棕色的液體。有的病斑處生長白色或綠色逐漸浸蝕內部組織。發(fā)生壞死病斑的未成熟的菌蛋,2-5天后整個菌蛋萎縮霉爛,已經(jīng)成熟即將撒裙的菌蛋,撒裙后子實體殘缺。
菌蛋黃水病發(fā)生時間與溫濕度條件
紅托竹蓀菌蛋黃水病,發(fā)生在形成菌蛋階段,時間為5月-10月,這期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jié)。由于菌棚設計的問題,導致菌棚遮蔭差、通風不良,棚內溫度高于棚外溫度。通過對多地發(fā)生竹蓀菌蛋黃水病菌大棚的調查,均有超過35℃的高溫經(jīng)歷。這也進一步說明溫度是導致竹蓀菌蛋黃水病的主要原因。
竹蓀菌蛋黃水病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做到“勤檢查、早發(fā)現(xiàn)、巧施藥”,在病蟲害發(fā)生初期及時加強通風換氣,并用“袁創(chuàng)一號”稀釋液噴灑整個大棚空間,間隔5天噴灑一次,預防效果很好。
竹蓀菌蛋腐爛嚴重時,首先摘除腐爛嚴重的菌蛋,然后用“袁創(chuàng)二號”竹蓀球強力修復劑噴灑,每天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2次左右,即可有效控制腐爛病的發(fā)生和蔓延。
同時,根據(jù)我們大量的現(xiàn)場使用效果證明:“袁創(chuàng)二號”對蛞蝓和蝸牛有強力的觸殺作用,凡是蛞蝓接觸到“袁創(chuàng)二號”藥液后10分鐘之內就會立即死亡。
采收
當竹蓀菌裙已經(jīng)完全張開,孢子膠體開始自溶至淌滴前及時采收,否則竹蓀菇體成熟后立即開始萎縮,48小時內倒地死亡,品質也相應下降。采收時用小刀從菌托底部切斷菌索,采摘的子實體要及時剝離菌蓋和菌托,分開堆放,清洗干凈后及時進行干制加工。
烘烤
竹蓀烘烤干制選用烘房或電動烘干機進行,可有效避免明火烘烤致使竹蓀硫、氟含量超標。烘烤時不用柴火式煙煤直接烘烤。而是控制溫度先低后高,最后急火烘干,最高溫度不能超過65℃,以免烘焦竹蓀,烘干后竹蓀應連烘烤用具一起取出,經(jīng)30-60分鐘竹蓀吸收空氣中水分略回軟后,再用塑料袋包裝并密封保存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