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平菇(紅側耳)又名淡紅側耳、泰國紅平菇、粉紅蠔菇等,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紅平菇只適于幼嫩時食用,味道鮮美,有獨特蟹香風味;老后纖維化,但可油炸食用。紅平菇適宜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栽培,適應性強,容易栽培成功,而且產量高,并有觀賞價值,是夏季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目前其栽培用種主要來源是野生資源的馴化和引種,育種研究幾乎空白。
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tài)特征
紅平菇形似平菇,子實體單生、多疊生,其顏色隨光線強弱而呈現水紅色、粉紅色、奶油色。菌蓋幼時呈勺形或貝殼形,邊緣內卷,成熟后逐漸開展呈扇形,直徑3-8cm,邊緣外卷、波狀。菌柄側生。菌蓋下方長著許多密集與狹長的菌褶,菌褶幼時特別紅,后逐漸褪色為水紅色、奶油色至淺褐色。菌肉菌絲有鎖狀聯合,有緣囊體,無側囊體。孢子橢圓形,光滑,大小為(6-10)um×(4-5)um,與菌褶同色。
二、生態(tài)習性
紅平菇是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木腐菌類,在熱帶地區(qū)多發(fā)生于雨季,亞熱帶地區(qū)多發(fā)生于梅雨季節(jié)。其生長在闊葉樹的枯干,以及橡膠樹、棕櫚樹、竹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枯干上。主要分布在泰國、柬埔寨、越南、斯里蘭卡、新幾內亞、馬來西亞、日本、巴西、墨西哥及中國華南地區(qū)的福建、江西、廣西。
三、生長發(fā)育條件
1、營養(yǎng)條件
紅平菇屬木腐菌類,具有很強的分解纖維素、木質素的能力,培養(yǎng)料利用率很高。栽培原料取材廣泛,棉籽殼、雜木屑、玉米芯、秸稈類、稻草等均可。
2、環(huán)境條件
(1)溫度 紅平菇屬高溫型食用菌,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18-34℃,最適為26-28℃;原基分化溫度為18-25℃,子實體發(fā)育溫度為20-30℃,但在26-28℃的條件下生長最適。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變化愈大,子實體分化愈快,在20℃和30℃的交替環(huán)境中子實體形成快而多。
(2)水分 紅平菇為耐濕性真菌,菌絲生長期培養(yǎng)料含水量應為65%左右,低于54%時菌絲不吃料,發(fā)育不良,而且在生殖生長階段不能形成子實體。在菌絲生長期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75%以下;在子實體形成期間如果空氣相對濕度僅為45-50%,則剛剛發(fā)育的小菇干縮,在75%以上時小菇生長緩慢,但在75%以上時小菇生長緩慢,但在75-85%時生長顯著加快,濕度以85-95%為最好,在高于95%時子實體易變色,品質下降,甚至腐爛。
(3)光線 紅平菇為喜光性真菌。菌絲生長發(fā)育不需要光線,子實體分化一定要有散射光,菇蕾分化和子實體生長需要750-1500lx的光照強度。
(4)空氣 紅平菇屬于好氧性真菌,新鮮空氣是其生長發(fā)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境條件,菇房每天應通風2-3次。
(5)酸堿度 紅平菇為喜酸性真菌,在pH為4-9的條件下都可以生長,在pH為6-7時,菌絲生長最快,且粗壯、潔白、濃密,長勢旺盛。
紅平菇優(yōu)質高效栽培實用新技術
一、栽培季節(jié)
紅平菇是原產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一種木腐菌,菌絲生活能力強,人工栽培管理粗放,對環(huán)境要求不太嚴格,生長周期短,耐高溫,一般在4-5月制種,6-9月出菇。
二、參考配方
配方一:棉籽殼90%、麥麩(玉米面)8%、過磷酸鈣1%、石灰1%。
配方二:雜木屑82%、玉米面16%、過磷酸鈣1%、石灰1%。
配方三:玉米芯85%、玉米面13%、過磷酸鈣1%、石灰1%。
配方四:玉米芯44%、雜木屑40%、玉米面14%、過磷酸鈣1%、石灰1%。
配方五:玉米秸(高粱秸)80%、玉米面17%、復合肥1%、過磷酸鈣1%、石灰1%。
三、培養(yǎng)料處理
紅平菇可采用生料、熟料、發(fā)酵料栽培。發(fā)酵料較前兩者容易掌握,成品率高、成本低、產量高。
四、裝袋接種
采用袋式栽培,用低壓聚乙烯袋,袋的規(guī)格為(28-30)cm×(50-60)cm×0.03cm。采用層播法,則3層菌種2層料或4層菌種3層料,每層菌種厚為1.5-2cm,中間薄邊緣略厚。用菌量為10%-15%。料要裝實,兩頭用聚乙烯繩扎緊。裝好袋后在每層菌種上用消毒的鐵釘扎8-10個小孔,進行微孔發(fā)菌。
五、發(fā)菌管理
裝好的菌袋碼成3-4層,當環(huán)境溫度低時可碼高些、碼緊些。每行中間留有空隙供人通行和通風散熱。上面蓋上草簾遮光。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23-28℃,每天監(jiān)測料溫變化。裝袋后7-15天料溫升高最快,注意加強管理,如果發(fā)現料溫達到30℃以上時要及時通風降溫,以免“燒菌”。菌袋每隔10天翻動一次,把上層和底層的菌袋放入中間層,中間層的菌袋放在上層和底層,保證發(fā)菌一致,出菇整齊。菌絲一般經25-35天即可長滿菌袋。
六、出菇管理
菌袋菌絲濃密潔白、有彈性、有黃色水珠出現時,標志已到生理成熟期,即可進入出菇期管理。采用墻式立體雙面出菇,菌袋碼6-7層,行間距70-80cm,這樣利于管理、采菇。
紅平菇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與平菇相似,基本上可分為桑葚期、珊瑚期、成菇期和菌絲恢復期,要分別對這幾個時期進行管理,根據各個時期的不同生理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
1、桑葚期
把已長滿菌絲的栽培袋搬入菇房內,并有序地排放在鐵架上,留有適當的空隙。當發(fā)現菌袋上有紅色的小菌斑時就開袋或在側面用滅過菌的刀片在形成的原基附近劃“V”形小口。此時往地上灑水并向空氣中噴水,保證菇房的濕度在85%-95%。早晨和晚上開窗2次,每次20-30min,使得菇房有持續(xù)的晝夜溫差和保證空氣流通,并保證菇房內有充足的散射光。菇房內保持菇蕾分化的最適宜溫度在18-25℃之間,從而有效地保障菌絲的分化,促進原基的形成。
2、珊瑚期
桑葚期之后的2-3天,便進入珊瑚期,出現小而紅的菌蓋,珊瑚期一般持續(xù)1-2天。這時要把溫度嚴格控制在20-30℃之間,保持濕度達到85-95%。此時,除往地上噴水外還要往空氣中噴霧狀水,做到每次噴水量適當。在噴水前多開窗,保證菇房的供氧量。
3、成菇期
成菇期又稱子實體的形成和發(fā)育期,是子實體生長發(fā)育快速的時期,這一時期是提高成菇率的關鍵,也是管理的關鍵時期。成菇期一般持續(xù)2-3天。此階段的管理要著重解決好通風與濕度的矛盾,可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外部條件的影響而靈活地改變通風和濕度,從而保證紅平菇的子實體正常而快速生長的需要。要把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95%,此時若空氣相對濕度太小,低于90%,會導致培養(yǎng)料失水,子實體變硬而降低質量,也會影響第二潮菇的產量。要采用正確而有效的方法,保證濕度時可往地上灑水,通風之后立即噴霧狀水,盡量使子實體從空氣中吸收水分,減少培養(yǎng)料中水分的消耗。在空氣干燥的時候多噴水,潮濕時少噴。此外,還要加強散射光照,如果光線太弱,長出的紅平菇子實體的顏色會變淺,甚至變成白色,嚴重影響菇體的外觀,降低其商品價值,影響經濟效益。此時還要保持子實體發(fā)育的最適溫度在22-30℃之間。當菇長到七八分成熟時采菇,以后馬上進入菌絲恢復期的管理。
4、菌絲恢復期
采菇第二天,向裸露的袋端噴1%復合肥溶液,數小時噴1次,連噴3-4次。待料吃透溶液后,此時的空氣相對濕度可以降低至80-85%,然后然后等待發(fā)菌和第二潮菇的生長。
七、采收
紅平菇從現蕾到采收一般需5-7天。發(fā)現菌蓋平展,邊緣略變薄,顏色稍變淺時即可采收。用利刀沿培養(yǎng)基表面切下,將袋口合上,加強管理,15-20天后可出下潮菇,一般可采4-5潮,生物學效率可達100%以上。紅平菇采收要注意宜早不宜遲,子實體七八分成熟時必須及時采下,采收過遲則容易迅速纖維化,色澤變淺,菌蓋變薄,失去其應有的商品價值。